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认为,如果能了解一些肿瘤防治知识,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重视治疗后的康复期,他们的生命是可以挽救的,更可避免患上恶性肿瘤。
■新闻背景
根据近日卫生部肿瘤防治办公室提供的我国肿瘤发病率和十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序显示,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例为 220万人,因癌症死亡人数为 160万人。近 20年来,中国每 4-5个死亡者中就有 1个死于癌症,居死亡原因之首。肺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恶性肿瘤发病首位,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最高的均为肺癌。据预测,到 2020年,中国将有 550万新发癌症病例,其中死亡人数将达 400万。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癌情监测数据表明,去年上海全市新发癌症病例 4.6万例,其中男性占 54%,女性占 46%;癌症是居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二位死因,上海每年有约 3万人因癌症而死亡,其中男性占 60%,女性占 40%,每 1000个上海人中就有超过 2人因癌症而死亡;目前本市累计约 18万存活着的癌症患者,每 100个上海人中就有超过 1人是癌症患者。上海的癌症发病、死亡和现患水平均居我国较高水平,并呈继续上升的态势。
8种生活方式致癌多发
国际抗癌联盟常务理事、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癌细胞是人体内非常活跃的捣蛋分子,可以说无孔不入。除了指甲和头发,它可以在人体任何部位生根发芽、四处蔓延。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些部位的确格外受其‘青睐’,但男女会有明显不同。”据他介绍,在我国,癌细胞最频繁“光顾”的人体组织,位居男性发病率前十位的分别是,肺、胃、肝、食管、大肠、膀胱、胰腺、脑、淋巴、肾;女性为肺、乳腺、大肠、胃、肝、食管、卵巢、宫颈、胰腺、脑。这十种肿瘤占据了所有肿瘤类型的80%以上。如果把这些癌症高发的器官在人
体图表中标出来,就是一张典型的“人体癌症地图”。
据肿瘤专家介绍,以下八种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多发的主要原因——
●吸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患癌几率要高7—11倍。肺癌、喉癌、食管癌等超过三成以上的癌症发生与吸烟密切相关。
●每天锻炼少于30分钟。久坐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患癌症的危险。
●饮酒。随着摄入量增加,患口腔癌、咽癌和喉癌的危险显著升高。
●常饮含糖饮料。含糖饮料提供了能量,却极易让人肥胖。33%的癌症发生于肥胖人群,肥胖将患癌的风险提高了六倍。
●蔬果摄入过少。水果和蔬菜可降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几率。
●红肉摄入过多。红肉指的是在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具体来说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摄入过多可能导致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多发。
●盐摄入超量。食盐和盐腌食物将增加胃癌的发生率。
●缺乏母乳喂养。母乳喂养能降低妈妈绝经前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几率。
■晨报提醒
肺癌:所占比例最高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高文教授说,现在上海的癌症患者中,肺癌所占比例约三成,肺癌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要是因为临床上近八成病人到了晚期才能确诊。其实,肺癌是最可预防的癌症之一,远离烟草、在家常通风、出门戴口罩、少开车、少接触厨房油烟、使用环保的装修材料,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把肺癌拒之门外。
白血病:儿童最容易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教授指出,过量吸入二手烟、装修污染是让孩子患上“白血病”的主要诱因。此外,“小胖墩”、父母抽烟、常坐车,也更容易陷入白血病的泥沼。不过,黄国英指出,白血病等儿童肿瘤绝对可防可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长期生存率可达超80%。
子宫癌:最能避免
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就可能会避免70%的子宫癌(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华克勤教授昨天明确指出,癌症之所以可怕,主要是因为不知道其诱因。但宫颈癌在这方面已取得突破。自从2006年第一种宫颈癌疫苗上市后,就让人们看到了攻克癌症的第一缕曙光。
肝癌:乙肝病人高居不下
二军大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姜小清教授认为,中国的乙肝病人位居世界第一,这直接造成上海肝癌病人高居不下。肝癌有四大致病因素: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喝受污染的水以及酗酒吸烟。对此,卫生部门制定了肝癌的一级预防方针:第一、改水,不吃沟塘水、吃深井水、吃自来水;第二、防霉,不吃霉变玉米;第三、接种疫苗。
乳腺癌:最危害女性健康
市精神卫生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本市女性的癌症发病率比20年前上升近一倍,远高于我国其他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越发达环境污染就可能越严重,人们生活就越不规律,压力随之也越大,就难免癌症发病率日渐攀高。
本市乳腺癌患者伴有抑郁症比率约为20%,而有不同程度抑郁焦虑情绪的更是超过五成。负责该项调查的市精神卫生中心陈维珺医师表示,对150多名乳腺癌患者的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较为普遍,这些负面情绪容易削弱病人的免疫机能,增加感染可能,并影响肿瘤治疗的效果。
市精神卫生中心仇剑崟医师表示,一方面,病人要学习调节心理,多和家人、医生沟通,获取有益治疗的信息;另一方面,家属要给患者尽量多的社会支持,隐瞒病情反而容易引起敏感患者的更多担心。
上一页 |